毛泽东在1938年10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当代的我们,应该让科学理论从书斋里走出来,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更好地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其灿烂之光,给黑暗的中国送来光明,给贫穷的中国带来富强。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指引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在88年前,中国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赤县天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序幕,取得全国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其间实现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1)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为此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掌握和运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是它的要义所在。
2)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紧扣时代主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求和平这个共同愿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谋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促合作这个大势,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2)把握时代脉搏。自觉顺应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从时代的演变中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代同行。当前,特别要紧密联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和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面临的科学发展、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等问题,在破解难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推动时代进步。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着力调整那些与时代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着力破除那些束缚时代发展、阻碍时代进步的理论教条和陈腐观念,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推动时代发展进步。
3)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用一句话来概括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不中国化,就不可能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人民的需求,也不可能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不时代化,就不能反映时代特征,就难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就会失去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三化”统筹、整体推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面临的一些问题
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这三个“最大限度”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也向各级党组织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目前,我们面临的许多课题需要研究,复杂现状需要正视,许多挑战需要应对,面对所有的这一切,我们需要客观的战略、具体的措施。我们要注重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回答人们思想的新问题、新困惑。一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同推动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要使理论成果转化为治国的方针政策;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梳理受访专家的分析,传统党建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二是基层组织的设置面临新的挑战。三是党员管理、教育、监督也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以下两点:1)用开放的党内活动激发组织活力,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功能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扩大党员服务中心的辐射效应。在服务对象上,党员服务中心在坚持面向党员和党组织的同时,还向社会群众和驻区单位开放,主动通报有关情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热心为他们提供服务。在服务内涵上,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尤其为失业和困难党员、群众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再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岗位等帮困服务。2)要变“小圈圈”为“大循环”。我们可以及时总结各地搞开放式基层党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导入基层党务管理,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党员人性化、精确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会开创一个历史新局面。我们坚信,只要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发扬光大党的传统优势和成功做法,不断用新的观念和思路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