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校之路》——战略视野下的路径选择-37000dcm威尼斯
作者:张德安 供稿单位: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8-22
浏览次数:
《强校之路———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理念与创新实践(2001~2011)》是一部以华北电力大学十年办学历史作为个案研究的高教新著。该书以战略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全力推进改革发展的十年办学历程,着重探讨了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该书选取的十年,正是本世纪初的十年。
面对世纪之交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大潮,立足十字路口的中国高等院校该何去何从?一所原行业主管、受体制羁绊的高等院校,又是如何顺应时世、抢抓机遇、披荆斩棘、迎风而上,在高手如林的中国高教界初显峥嵘?读者尽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去翻阅此书,领略其中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是著名军事家孙武在 《孙子兵法》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既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就可以必胜无疑;既懂得天时,又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引申看来,在当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一所学校想要脱颖而出,走出强校之路,无异于一场激烈残酷、优胜劣汰的战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才可能胜出。现代大学已经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管理与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大的系统环境中,只有对自身发展定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地方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可能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这就是为什么学校的发展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学校的领导要具备战略家的视野与能力。否则,一所学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生存和获胜。通读全书就会感觉到,华北电力大学这十年,正是以 “知天、知地、知己”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理念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去审时度势、招兵买马、排兵布阵,积极开辟战略发展之路,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本书的著者在理论架构方面,也尤其突出了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战略思维,体现出一定的哲学高度与深度。如在论述学校的战略规划、目标定位、道路选择等理论层面时,通常会通过以下几个层次去分析和透视:首先是对国内外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其次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与能源电力行业、企业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地位与形势的准确把握,进而说明学校为何选择这样的路径。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者及本书的著者对办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原则的高度重视。正所谓做到了 “上知天”, “下知地”,环顾周围、设身处地 “知自己”,将学校的发展建设始终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进程中,找准坐标、找准定位,突出办学理念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奠定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依据。本书的研究故而形成了不脱离时代,不脱离实际,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唯真、唯实、唯用的务实风格。正基于此,反过来看,透过该书我们同时能够隐约看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及高等院校的现实需求与殷切期盼,它无疑在为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本书的应用价值。
高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校之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书的论述恰恰是对华北电力大学办学历程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多角度的、较为具体的全景展示,旨在带给读者多角度、多样化的认识和启迪。
全书由序言、正文、附录几部分组成。序言简要回顾了学校在21世纪之初紧抓体制改革机遇、理顺内部体制、拓展发展空间、构筑人才高原、打造发展平台、积累办学实力的历程,总结了学校跨越式快速科学发展的经验体会。正文部分则由七章组成,具体包括了理论体系建构、发展改革突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开放办学及思想引领等方面内容。每章选取典型事件详述始终,并由理论综述和记事文体合力组成,以期读者能够开卷有益,从中汲取所需。这其中对高校改革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无不彰显路径探析的实践价值,对同类高校乃至其他高校都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意义。
在实践的道路上,华北电力大学给人最深的感觉,就是学校的站位靠前,思索靠前,行动靠前。以书中体现的大学基本职能为例: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指引下,坚持以责任理念育人,以质量为核心,不断强化 “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与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战略诉求是一致的,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坚持走现实需求与前沿高端之路。学校始终考虑的是国家需求,面向的是国家战略,从学科到科研,通过构建 “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 “大电力”学科体系,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学科转型、科学研究的视点上体现了前瞻性和战略性,走在同类高校前列。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兴校之路,依托理事会,通过与企业、地方战略结盟等形式,在致力于知识的传承、创新、转换、利用等方面,与企业、地方政府一同开创了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局面,契合了当前国家致力于以协同创新全面推进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与社会需求。
在文化传承方面,学校更走出了理念创新之路。学校紧紧抓住当前国内外从以往单纯的电力技术革命向节约型社会、清洁能源、新兴能源、绿色革命转换的时代脉搏,以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举措,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这也同样适应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布局的需要。
在理论架构下,该书实践层面提出的很多创新模式,都是极具创造性的,这也恰恰说明强校之路、创新之路往往需要立足实际,独辟蹊径。如异地实质性一体化管理模式、创建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的管理模式、 “大电力”特色学科发展模式、 “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绩效考评管理模式、干部目标管理模式等等,都开创了国内高校的先河。学校不只是单纯地跟随社会变革的脚步,而是要在这个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主角。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胸怀,在大学事业的诸多领域,学校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实践探索,已不单纯是华北电力大学一所学校的经验和财富,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界共同的经验和财富,值得高教管理者与研究者共同去认识、珍惜、回味。
在这样一本面向21世纪、时代感特别强的高等教育著作中,编者展现了一所高校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办学规律,不仅凸显出时代的特色,还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探寻教育发展规律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大学的本色与特色,成为强校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发展道路独具特色, “行业特色”是其呈现出的最为显著的办学特征。华北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为己任,紧密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坚持扩展、丰富、保存和传播知识与文化,坚持学校历史形成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又能站位高远、上升到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层面去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的各项基本职能,从而摆脱行业狭隘性与局限性。学校秉持 “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不为躁动的社会变革所动,不为大众化阶段规模效应所左右,与社会即时的、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守大学的基本精神、基本品质和基本原则不变,强调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更高追求,以强校之梦带动逐梦的步伐,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由此创造了辉煌的办学成就。
虽然华北电力大学曾有过原行业主管院校服务面向单一、开放性不强、教育理念滞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因此制约了学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初期的转型和发展,但学校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改革克服了学校办学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之处,适应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保持自己传统办学优势不变的基础上,走向开拓创新的强校之路,在高等教育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华北电力大学在这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理念、思路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学习和借鉴的范例。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可以有多种模式和选择,关键在于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关键在于形成为达成办学理想、办学目标所必需的民主团结和开拓创新的氛围、条件和制度。如此,大学才能做到稳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说,本书算得上一部写实的著作,寓研究于办学实践,又以实践去深化思考。求真、务实,这与华电人的人文底蕴、精神传统是一致的。作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结晶,本书最终的落点还是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见证与展望。以探路之名,行审思之意。除了书中揭示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品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强国的前行途中,这本书也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路在何方?谁来引路?路有多远?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找准路,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发现路,只有勇于探索才能开辟路。不同高校,都要立足实际,做到 “知天、知地、知己”,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强校之路。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机遇虽多但也稍纵即逝。高等教育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高校寻求战略发展,必须具有永在路上的危机意识。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句名言提醒我们:强校之路,永无止境。在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肩负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勇往直前。 《强校之路》对华北电力大学这所学校而言,是总结,是凝练,是提升,是在迈上新高度之前的回顾与展望。积淀与总结过后需要的是立马扬鞭,驰骋向前。对其他高校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与警醒。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辩证和发展地看待问题,切实注意到任何一种际遇或者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都可能成为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在高校改革路径选择中,哪些传统优势要保持,哪些传统壁垒要破除,总要有所取舍。行业特色大学一般特色鲜明,坚持特色之路毋庸置疑,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上,创新与保守看似一对矛盾,有时却是学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必要维度,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还有很多,而历史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