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术沙龙”线上举办。本次活动由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提供媒体支持。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平致辞,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巍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研究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玮玮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叶文振担任评议嘉宾,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蔡洁主持本次活动。与会学者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和家庭建设的经典理论、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解放议题设定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中国女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都被嵌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女性/性别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姜秀花从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几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姜秀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两个大局,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立足党领导妇女运动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妇女运动生动实践,充分借鉴全球妇女事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以开阔的、全新视野深化对党领导妇女运动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读新时代妇女发展新挑战,回应新时代妇女呼声和诉求,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深刻阐述了事关我国妇女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清晰的新时代妇女发展路线图,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充满真理和道义的力量,为中国妇女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为新时代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肖巍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内涵:一是历史溯源和本质探源,即妇女受压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的产生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其实质是阶级压迫;二是实现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这需要消灭私有制、破除带有阶级性的性别劳动分工、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劳动以及实行家务劳动社会化,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三是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即只有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日臻完善,才可为家务劳动社会化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肖巍认为,妇女解放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实现妇女解放需要将其放置在社会整体的视野下加以考察和解决,必须综合性地激发历史酵素的积极作用,包括变革社会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阶级性社会分工以及构建性别平等意识形态等。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妇女发展的实践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惠及中国广大女性,引领全球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目标与实践,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只从经典中找依据是不够的,能够超越思想家的只能是他之后的时代,应该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议题设定。在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的基础上,陈培永侧重解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解放理论”。他从女性节日演变的概念革新和话语革命出发,提出当代青年对三八“妇女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渐弱化,反而对三七“女生节”、“女神节”的关注日渐增强,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陈培永认为,需要着力建构节日与形式、仪式之间的关联,利用女性节日唤醒社会各界对女性权益保护的重视,并以此为契机真正推动妇女解放的实践。陈培永还从生命政治哲学的理论出发,阐发了女性生命的政治性、道德性、生物性三个维度,认为建构新时代的女性解放理论,不仅要注重政治平等和伦理预设,还要关注生理特性,应从统筹三个维度中寻求女性解放的进路。陈培永还分析了女性在非物质劳动中凸显出来的性别优势及性别劣势,以及女性个体在同性群体内部遭遇的压力,并阐释了女性“爱的艺术”积极生发对于女性解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实践引领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下讨论了家庭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并讨论了妇女受压迫的经济社会根源、指出了妇女解放的实践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思考妇女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指引。
从家庭的起源、家庭的演变规律及未来家庭的构想等方面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中关于妇女的议题,石红梅讨论了当代中国家庭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给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石红梅表示,马克思恩格斯强烈批判了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家庭,并提出以性爱为基础的、性别平等的新家庭建设蓝图,这有助于当代青年理解和认识爱情和婚姻、构建性别平等的新型家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等问题上出现了与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小型化的趋势,离婚率攀升与结婚率、生育率持续走低等现实问题也日益显现。石红梅认为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结合社会历史的动态发展进程,客观认识和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女性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在吸收时代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刘玮玮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中,唯有道学尊崇女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女性伦理思想体系的构建可以从道学女性伦理观中汲取历史资源。道学女性伦理观对于当代中国女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道学在形而上的层面论证男女平等,有助于强化当代中国性别平等观念;道学尊重性别差异及主张两性和谐相处,有助于加强当代中国男女两性对话与合作;道学赞赏母性品格及强调女性心性修养,有助于现代女性扬长避短,实现职场发展和身心平衡发展。
叶文振在评议中肯定了本次学术沙龙举办的政治、社会和学术意义,呼吁妇女/性别研究应有男女两性学者的共同参与,培育学者的性别情怀、学术精神和公共责任,加强媒介、学界、妇女界的携手合作。他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扎根下去,在原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术站位和学理高度,深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全景式、系统化、权威性的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思想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被学界和妇女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专著;二是要站立起来,高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鲜明旗帜,科学地指导对国际妇女理论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实践,扩大中国学派对全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三是要投身进去,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行动指南,强化妇女理论研究服务妇女事业发展和妇联工作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为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地、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和女性走在时代前列提供思想引领、观念转变和政策支持。(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