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37000dcm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华电记事» 名师风范

雅赏宋之平先生-37000dcm威尼斯

作者:党委宣传部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13-12-02     浏览次数:

宋之平,汉族,1933年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教授。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动力工程,同年被选派到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1956年在捷克高等工业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攻读博士,1961年到北京电力学院任教。1990年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河北省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省科技组顾问、省政协常务委员、中科院热物理所研究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顾问、《热电技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力学分科学会副主任、《热能动力工程》特邀编委。科研方面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地热发电的设计与建设、太阳能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海水淡化的理论研究与国产化研制、供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理论体系建设等领域均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多篇,撰写《中国电力百科全书》、《能源辞典》等6部著作的部分内容。1978年地热发电项目获国家科技大会二等奖;合作完成的《试论联产电厂热电单耗分摊中的人为规定性与客观实在性》与《单耗分析在郑州电厂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雅赏宋之平先生

有抱负才有高雅,有高雅的精神生活才有幸福。

——宋之平

1955年,帅气聪慧的宋之平先生,以各科优异的成绩毕业。走出清华校园的大门,被选派到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了一年捷克语后接着来到捷克高等工业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师从马施托夫斯基院士,是位善于利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杰出专家和教授。毕业后先生来到了当时的北京电力学院,沿袭着导师的研究风格,创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研究方向“节能的理论和技术”,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先生前瞻性地扩展出一系列研究项目,成为学科建设的功勋人物,并为我校在业界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声誉。先生本人,也因卓越的学术建树和科研成果,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围绕着“节能的理论和技术”这一大方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蒸汽透平给水回热加热理论研究,到60年代的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到了70年代,先生开始着手地热发电的设计与建设、非水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和太阳能热水器的理论计算的研究。

在80年代初先生又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如海水淡化的国产化研制、热泵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等。80年代中期,先生开始对前一阶段的业务工作进行理论整理,提出了“热工理论统一观”的思想,并浓缩了先生多年从事教学科研的成就精髓,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节能理论的学术专著《节能原理》。这部难得的学术经典,既有系统和精辟的理论阐述,又有生动翔实的工程案例。至今,仍是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热能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对《节能原理》一书,东南大学的汪孟乐教授评价:“本书可能是国内外的第一本关于原理和经济并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第二定律分析的节能的书本,文字通顺,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科学性严,已被作为硕士研究生选修课本。”

华南理工大学博导华贲教授在书评中认为:“书中引用材料翔实,论点鲜明,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是寓意深刻,见解独到,中肯深邃之见俯拾可得。另外本书语言精练通俗与数学表达的严谨,材料的兼容与结构安排的简练,处理的十分得体,在科学著作中最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博导朱明善教授说:“本书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观点清晰,在不少方面有独到见地,寓意深邃,在编排与文字方面又能深入浅出,层次鲜明,脉络清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能源技术与管理干部的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出版的同类专著方面此书很具特色,确是一本难得的优秀论著,对提高我国节能工作的科学水平和实际工作的改进,已经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与贡献。”

能源利用的常规分析方法有很多,但只能局限于能源利用的一个局部系统或环节的分析研究,没有完整的和全局的观念,使得人们对能源利用只能是雾里看花。90年代初,先生创建了单耗分析理论。被先生的弟子们评价为“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具有极好的通用性和普遍意义。对于能源利用与管理,科学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是当前我们国家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力工具,应该作为我们华北电力大学的重要科研成就在国内外大力加以宣传及推广应用”。

多年来,先生还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先生讲授过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和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在内的大热工及节能原理和现代热工理论。先生还开过专业英语和专业俄语两门课程。

先生在理论体系上,也有着不断创新的超前意识,并一洗知识分子的中庸和隐忍,在学术上从不隐晦观点,坦率直接地申明自己的看法。是位直着腰杆、充满自信、勇于坚持自我又不失君子之风的学者。

每当岁月的流逝,将所有的争论化为历史的碎片,最终证实了先生的理论、分析和坚持是正确的时候。先生反而非常冷静和镇静,那一丝淡淡的笑容,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地热发电中使用非水工质合理性问题;比如地热发电的前景预判等。

我们曾经一直笃信的格言是:“天才是靠99%的勤奋和1%的天分。”其实,那句话完整的是“可没有那1%的天分,99%的勤奋是徒劳的。”我一直相信这点,比如那些科学泰斗、数学大师和艺术天才们。

下面,要讲述的就是在先生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时过境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追溯当年的是非曲直。当大多数人的视野,局限在历史的特定阶段时,你超前了、远视了,就会产生剧烈的碰撞。这,很自然。

但,科学和现实是容不得虚假的。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期,不也由心底发出呐喊,要继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裹挟在历史进程中的先生,在明知道“使用非水工质要“在地热发电中是不合理的”。可在“不合理性”中,你还要去坚持参加研究,保证实验的成功。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是国家和人民在建设新中国时的热情体现。

我们不是曾经激情满怀地伐树、垦荒,大练钢铁吗?

我们不是大白天的在麦田里玩起堆砌出亩产万斤的游戏吗?

作为学者,我们该钦佩的是,在那样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下,先生能够难能可贵的逆潮流而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是敢于坚持真理的勇士!试问,我们谁有这样的理论水准、有这样的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也许有些离题,但这种铺垫,是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触和概叹!

说说当年的故事吧!

那是在1971年,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地球是个大的热库,我们不好好利用能量,对不起子孙后代”观点,推动了地热利用的研究。北大地质地理系根据国外资料建议使用低沸点氯乙烷配置发电。周恩来总理很重视并指示,由北大牵头在三月份成立了地热发电组,要求当年十月成功发电,向国庆献礼。先生和沈爱玉老师,作为合作方被我校派到河北怀来,参加了我国第一座非水工质工业性地热试验电站的研究和建设。

聊起当年的先生,已经沉浸在情景再现中。

那时,先生和工人们一起住在荒郊野外的工棚、帐篷里。冬天的要忍受寒冷和风暴,酷暑时则每天被蚊蝇和炎热考验。条件艰苦,工期又短,压力非常大。来到怀来工地的先生,尽管还背负着“臭老九”的名声。但借助学校的理论优势,在解决非常规技术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赢得了师傅们的尊重。


正像先生所言:地热发电虽也是“发电”,但涉及的现象和问题几乎是全新的。这里唯一的热源是78゜c的热水。使用非水工质低沸点的氯乙烷谈何容易?非水工质的汽轮机和换热器是什么样的?临时设计制造也是不现实的。使用非水工质的热力设备,性能如何预测?成堆的问题摆在面前。

最终确定了地热电站初终参数选择所应遵循的规律、地热田参数和储量与电站容量间的定量关系、氯乙烷的焓熵图及输运参数的确定、氯乙烷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计算等17个研究课题,由我校承担解决。

氯乙烷很贵,又易燃易爆。

先生带有几分无奈的口吻:“我负责技术,脑筋太死,总强调安全生产,还坚持要将氯乙烷改成水蒸气。”这下参与研制的某大学不干了,人才济济的某大学,很快就将先生的素材,编成了剧本在电厂演了几场。剧中的先生,被描写成了夹着洋书本,从修正主义国家回来的反面人物形象。现在谈起来很轻松的事,可当时是多大的压力啊!试验中,真的因为氯乙烷泄露引起火灾,有人还被烧伤了。后来,还是工地的工人们不干了,这出闹剧才草草收尾。在这过程中,让人佩服的是,面对那样的局面,先生的研究计算工作却一直在夜以继日地进展中。这种胸怀和魄力,是我辈只能去仰视和赞叹的。

地热能开发的实践,使我们对地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准确的了解。同时,也摸清了地热发电大量规律性的认识,训练了一批地热发电的技术人员。当时的学术之争,也为后来的地热电站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怀来实践中曾争论的焦点最后得到了解决,在中低温热水地热电站改用水工质方案成了大家的共识。在1976年先生带队完成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一号机组的改造设计中被使用。走了弯路、交了学费,也许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在迷茫的探索中,能坚守底线,不畏惧孤独和被伤害,这就需要“大家”的风范和水准了。

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在地热能利用被炒得热火朝天时,在我院曾策划成立地热发电专业,就此曾咨询过先生,先生却头脑清醒地回答:“地热发电,占发电总容量不到1%。”那个年代敢说真话是不容易的。今天历史发展的事实,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先生的观点。

弥足珍贵的是,先生对自己的办学观点同样是那么率真和坦荡。

在《四十年回首:我校节能的理论和技术方向的教学与科研》的文章里,先生非常明确地谈到:“学校的基本功能就是育人,不重视教学的教师绝不能认为是好的教师。那种认为只有科研才能体现大学水平的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有明确的共识。”

但在大量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先生又十分肯定地现身说法:“从我个人的体会,既搞教学又搞科研,不但没有妨碍,而且确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

在学位教育上,先生倡导的观点是:“我的学位论文是在捷克做的。在那里,导师一般不负责选题。如有可能,最好是由研究生自行选题。因为学位教育的一个目标无非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选题则是独立工作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先生自己带学生时,就沿袭着导师的方式。先生乐于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方向,并告诉学生该方向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这种独特的指导方法,对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先生获奖的科研项目,也是极具分量的。

先生参与的地热发电项目,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

《全国基础研究学科状况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与人合作完成的《试论联产电厂热电单耗分摊中的人为规定性与客观实在性》、《单耗分析在郑州电厂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均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先生,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蔡睿贤院士誉为:“学术思想活跃,治学态度严谨,在所涉及的领域中有较高的造诣,同时能淡泊明志,求真务实。 ”

看似性格内敛、不事张扬、十分平和的先生,他的研究项目和理论著作,却是有着许多国内外“第一”、最早之一。是位极具前瞻性思维的学者。

先生,是我国非水工质第一座工业性地热试验电站主要设计人。在清华招生网“清华学子与新中国重大建设第一”的榜上有名。

约八万字的《管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分析计算》,发表于全国第一次安阳太阳能学术会议上。

建立的太阳能热利用的动态模型,在国际《太阳能学报》发表。

1982年开始,以“海水淡化”为题培养研究生,指导和参与的日产3000吨国产化局部原型的成功研制,开辟了我国水资源新途径。

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是我校热能工程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了30多名博士,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我校成功申报热能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先生功不可没。

先生带过的学生,无不对他充满着感激之情。

先生70大寿时,30多位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为先生举办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冷餐会。

周少祥教授在2007年1月,充满情感地说:“宋老师能编计算机程序进行运算。电子管计算机诞生时就开始在科研中运用。在纸带盲打穿孔输入法应用初期,宋老师进行了400多个方案的太阳能理论计算。他亲自撰写和输入所有文章,步入老年还学会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宋老师对生产实践中突出的和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了如指掌,理论造诣深厚,讲授热工基础理论课程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讲解。

他指导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方向,并告诉学生该方向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这种独特的指导方法对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面临困惑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开导劝慰。

在我心中,宋老师是永远的恩师,是他把我带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是他培养了我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理念,使我有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他象一盏不熄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和激励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进。”

2008年1月,先生的另一位博士,在“庆祝恩师学术论文集出版及75岁寿辰”会议之际,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

……

先生出版的《节能原理》,成为我国二十年来开展节能研究的经典之作;

先生从事的“第二定律分析与热经济学分析”,奠定了我校在全国热力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先生早期参与第一座地热电站的设计,开辟了我国地热电站的先河;

先生编制的太阳能热水器热力分析的计算程序,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先生主持的大型海水淡化国产化装置研制,为海水淡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先生倡导的热电联产与分布式能量系统,成为当前节能减排的重要热点;

先生的单耗分析理论,正在显现出其在能量系统分析评价中的独到之处;

先生在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为建立热科学统一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先生开辟的这些学术观点与研究方向,随着时代的沿袭、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更加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得以验证,成为当今乃至未来能源科技与学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特别是对解决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显示了先生在把握学术与研究方向方面的战略眼光与大师风范。

先生在传道育人方面的身体力行让弟子终生享用与受益!

先生非常重视数学方法在专业研究中的作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地给我讲授了规划数学的精髓以及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让我受益非浅。

先生为人师表,教我如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发表的;

先生为人宽厚,甘为人梯,对学生关怀备至,当我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先生由衷的为我高兴,同时提醒我戒骄戒躁;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先生总会给我鼓励与信心,指导我走出逆境,战胜自我

……

这已不是一份简单的贺电了。这是一位在学业和做人上,都深受先生教诲和启迪的流淌在心灵深处的内心独白。

马永光,现任自动化系系主任。读博士时,与先生的往来较多。除了经常汇报学业进展,还时常和先生聊聊天。他评价先生的为人:“很低调、不张扬。”而先生在做学问的要求上却是很严谨的。他记得1993年考博复试时,先生就问了他一句话:“你是不是真的想读书,想做学问?”先生的这种观念,影响了他一生。如今,马永光带学生时,也很看重他们究竟是想做学问、长见识,还是仅仅为了找个工作而已。还有他读博士时,发表的每篇论文,先生都要认真地审核。马永光感触最深的还有开题时,看不清研究方向、目标不明确,很苦恼地去找先生。先生用很哲理的观点,点拨了方向:“一下子看到底,还叫做学问吗?许多事情是需要反复的。我们应该在一团迷雾中,也能往深里扎,反复在螺旋式的上升中,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点拨,让先生的学生受用到今天。

许多的时候,我们做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做不下去,想要放弃,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对不对时,就会想起先生的告诫和高明。因为,先生预见到了这些绝望和困难,事先提醒了你。所以,先生辩证的观点,不仅对马永光做论文、做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受益颇多。

在马永光的眼中,先生还是位很热爱生活的人。

一次,他去先生位于昌平的别墅大院。看见先生肚子上有伤。问他怎么回事?才知道先生学烙大饼时,想学大厨那样,潇洒地端起锅来掂翻一下。没想到锅里油多,一掂,油溅得到处都是。

先生的生活很俭朴,平日里装束很简单,也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和先生的谈话,是件让马永光很舒服和享受的事。先生的平易近人,睿智、豁达,对人的宽容,不计较细枝末节的大度,也让马永光以为是值得去学习一辈子的品德。

刘彦丰,现任教务处副处长。读博时,到过先生在北京小营的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先生的家,还是很小的屋子,可书房里到处是书。先生对刘彦丰论文前期的选题、进行中的指导和后期的审核,都给予了关键的指导和帮助。刘彦丰大概是沿袭了先生的温和与平静,他用和缓的语速回忆:“宋老师具有大师的风范。他在学术上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一生未松懈的执着探索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我们所有的学生,树立了奋斗的标杆和榜样!”

林永君,自动化系教授。他读博时,是由刘吉臻老师与王兵树老师具体负责的。但在他赶到京城,向先生请教论文研究方向时,先生很谦虚地回答:“我不是研究这个方向的。我只能对你论文的摘要部分,谈谈看法。”

动力系热能教研室高建强教授就不同了。他1990年硕士毕业,直到2000年才读了先生的在职博士。他第一次登门拜访先生时,十分紧张。可先生在电话里回答:“没事,你快到时打个电话,我去接你。”先生的慈祥、温和,让高建强感到很亲切,放松。先生遇到任何问题的心胸开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高建强急躁和冲动的心态。

学生们私下里称呼先生为“老爷子”,觉得先生配有这份尊称和气度。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是源于心底的折服和信任。和“老爷子”的交谈,让许多人觉得非常放松和快乐。

先生以为“名师出高徒”,这话只对了一半,徒弟的素质也很重要。能不能真正做出成绩,学子内心也要有强劲的动力才行。因为,读博士是件很苦的事,只有特别想读才行。先生曾经带过一个博士,积极性很高,非常勤奋、好学。总是爱问:“我下一步该做什么了?”最后先生告诉他:“做博士,要有独立的思考,要带着别人做事情。”

先生很随性。认定了自己的一生是很幸福,一生经历的时代丰富多彩。从日本沦陷到抗战胜利、再到解放后、改革开放,如同历史盘根交错的电视剧。

先生现在还带着学生,说工作着是最愉快的事。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就不愿闲着,说闲着比工作还累。先生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没有事做。”

儒雅的先生,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表率,让所有人为之信服和敬仰。

先生,用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才智和良知、用敢于坚持真理的底蕴和傲骨、用睿智的分析和高屋建瓴的前瞻、用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书写了一曲完美优雅的生命之歌。他带动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子,在各自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努力着、奉献着!

先生,多保重!为了我们大家!

享受雅致生活的宋之平先生

这几年,保定的清晨,时常是被炮竹炸响的。与宋之平先生远在北京北部上风上水的昌平别墅的宁静相比,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在1997年建成的这座大院里,先生尽情地享受着晚年生活的舒适和清雅。

走进先生的大院,首先奔跑过来迎接我的是两只有着德国黑贝血统的黄色大狗,它们很仔细负责、认真全面地对我进行了“审核”。我带着惊恐一动不动的笔直地站在那里接受了检查。先生的夫人一直在身旁和颜悦色地鼓励:“没事、没事,别怕,它们就是闻闻。”直到我走进客厅,它们还在那凝视了一会。这种独特的安检方式,让你能够一下子就被它们认可,与它们熟识和亲热起来。这个上午,只要我走出来,叫一声:“小小、宝宝”,它们就会热情地陪同你。

漫步在先生园林般的院子里,恍若回到“采菊东篱下”那种久远的田园诗般的雅致和美妙。沿脚下变换着铺着不同石材的小径走去,先生很自豪地一一道来:“这里有10只鸡,这儿是3只鹅,这排小房子里有50只鸽子。”后院的铁笼子里还有3只愤怒的大狗,其中1只是斑点狗,它狂吠着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也亦或是见到我这样的生人后内心极度恐惧的表达。

菜园子里,先生对工人这样介绍我:“这是我的朋友,你带她转转吧。”满园子整齐有序地种着用鸡粪、鸽子粪滋养的苦瓜、冬瓜、丝瓜、黄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玉米、香菜等,把菜园装扮成绿色背景中点缀着红色、黄色的缤纷世界。而竹子、李子、苹果、核桃、海棠、杏、柿子、香椿,则将院子铺盖出一片勃勃生机。最漂亮的是两株硕大的玉兰树,挺立在房子的窗前,俨然是两个忠实的卫士。最可惜的是五棵枣树,红透的大枣就那么随意地散落在地上……

我在这院落里,得意忘形地揪着白菜喂鸡、喂狗,天知道这两只有着洋血统的狗狗,竟然也如此“入乡随俗”地会喜欢吃白菜心?中午,在先生那幸福地吃了顿绿色的凉拌茄子、素炒南瓜、清炒苦瓜和几样熟食制品。性格里就亲近大自然的我,快乐的有些忘乎所以。结果,走时竟忘了给先生留下我的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联系方式,甚至忘了索要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

先生人真好。他觉得还有些资料要补充,就满世界地找我。

我还在京城,就收到女友转弯抹角,北京、保定两地转来的信息。于是赶紧告诉先生:“我这会在西站呢,太乱。”可他还是坚持说:“我手有些抖,你慢点说。”执意要去了我的电话。刚回到保定,还在家属院大门口,又听见人家大叫:“宋老师找你,有急事!”

为此,我夸他:“您真好!”今年80周岁的先生,依是那样的儒雅、风趣:“你夸我,我也真高兴!”

其实,先生刚刚在小女儿家生活了两年,从加拿大乘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回来没多久,身体还在恢复中。本来他说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采访的。可,学校这边也没时间再等了。我就很坚定地“通知”他:“宋老师,您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挺住这两个小时。”结果,我大早地赶去,在那待了4个多小时。先生还说等有气力后,要像张金堂先生学习,每天还要坚持打打起小就习练的太极拳。

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在业余生活上也是多才多艺。

早在中学时代,先生就出演过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肖恩。大学四年,先生一直是清华京剧社团的成员。他们还穿过张君秋剧团的戏装,那次先生出演了“甘露寺”中的老旦吴太后。在捷克留学时,先生曾在大使馆的国庆活动时演出过京剧片段。先生擅长中国京剧余派的老生,一出“二进宫”唱得那是字正腔圆。文革期间,先生在学校的舞台上饰演过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

先生的京剧,那是经过名师指点的。早先,先生的三哥拜了京城有名的王荣山为师。三哥去学戏时,常常带着刚刚七八岁的先生。聪慧的先生跟着学了不少唱段。现在打开互联网,在“中国京剧艺术网”上输入关键词“宋之平”三字,就能调出先生的18段经典唱段,下载已达2万多次。

还有,先生自幼习得正规的太极拳,一辈子坚持锻炼。

先生打小在金台书院读书,后在师大附中读中学。在清华,也是因学业优秀,被选派出国读了博士。先生祖辈们经商,生活在典型的四合院中。瞅着温文尔雅的先生,骨子里却有着鲜明的独立批判精神。

先生还有着深沉的感恩情节。在他的《四十年回首》一文中,几次都提到了每一位曾经与他一起从事过研究的教师。

先生70岁时,还牛牛地考取了驾照。

先生,非常骄傲有两个优秀的女儿。大女儿北邮毕业,现在身边,时常过来。她特别喜欢小动物,也不允许杀鸡宰鹅吃鸽子。小女儿是北工大毕业的,现一家在加拿大定居了。

先生的别墅,经常是朋友们聚会、聊天的场所。客厅的架子上,摆着一摞餐盘。院子里,还专门修建了一个木制的凉亭,想来家人、友人在此赏春品秋、吟诗作画,也是件清雅开心浪漫的事。

先生家用餐时,很西化。每盘菜上都放着公筷。先生说留学回国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他去商店问人家:“有奶酪吗?”售货员瞪大了眼睛以为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今,先生的饮食很简单,馒头、蔬菜,早上喝点牛奶。

先生的夫人,是个很温柔、朴实善良的女人,个子高高的。夫人喜欢看着田野里生长的蔬菜和植物,以前地里的活都是她亲自做。这两年做不动了,才请工人帮忙。

老两口对人真诚、热情。吃饭时,夫人一个劲地往我碗里夹菜。等到我吃饱了,她才放心地去吃剩下的菜。粗心的我都没注意她很少给自己夹菜,直到先生和我吃完了。

我尽管早就认识先生。可,这样近距离的接触、长聊,还是第一次。先生和夫人的款待,让我很温暖、很陶醉。先生别墅里的一切,不是炫耀、不是奢侈。那是种超脱现实的艺术境界,是重归田园的惬意,是放纵精神世界的享受。

车行驶在回京的路途上……

一路绿色,一路清新。恋恋不舍地往先生的家中远远望去,那可爱的院落,若同梦幻中再现。我对自己说:春天时,一定争取再来看望先生和夫人。还要看院里满树的花开、看宝宝和小小撒欢、看鸽子在蓝天上飞翔……
 

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推荐在ie8下浏览网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