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文青年教师学科素养大赛落下帷幕。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刘继兴代表乌鲁木齐市参赛,以优异表现斩获自治区一等奖,刷新了达坂城区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他是刘继兴,是达坂城中学的一名初三语文教师。今年毕业的他主动申请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新疆达坂城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和他同行的则是一群同样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华电学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电支教团。
自2011年起,我校正式入选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计划,8年来累计选派了近百名志愿服务边疆的优秀学子,一起为西部教育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支教团成员由我校北京、保定两地学生共同组成,来自不同家乡、不同专业的他们亲如一家,在支教团这个大家庭中彼此照料,相互关心,一起践行着西部志愿者的青春使命。如果说西部支教是一场爱的远行,那么历届支教团正是用青春和汗水在奋力奔跑,留下一路芬芳。
——“风沙练就了我们的刚强,戈壁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由来依旧,2011年我校首批支教团成员来到达坂城,从此便和这座2700公里外的边疆小镇结下了深厚情缘。
“第一次来到新疆,对一切都很陌生。放眼望去,没有城市的繁华,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昼夜喧嚣着的漫天风沙。然而临走时,却总是念念不舍,我永远记得那个班级里一向淘气的孩子从自家果园摘下送给我的苹果;永远记得那个单亲家庭的男孩递给我的纸条:‘熊老师,谢谢你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永远记得那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这一年,风沙练就了我们的刚强,戈壁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我想这大概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我校首届支教团成员,风能0701班的熊万能回忆说。
图为我校首批支教团成员赴疆支教
“崎岖不平的山路,重油多辣的饮食,两个小时的作息时差,刚到达坂城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到这是为了什么,相比于物质条件上的艰苦,我更希望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一些帮助,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有了我而不一样。”17届支教团,电力实1102班的李晓航说。
——“毕业班的成绩和升学率就攥在他们手里”
师资紧缺是这里的短板,不少支教团成员担任了几个年级的教学工作,毕业班的成绩和升学率就攥在他们手里。
“每周14节课真的挺累的,特别是还要带高三的课。晚自习要帮高二的学生复习英语,等到备完课准备休息时已经凌晨1点多了。”这是十五届支教团成员,电气0904班的叶茂写在日记本里的一段话,记载着当时忙碌的支教时光。为了让学生更有收获,他提前做完了近五年的高考题,做到所有知识点烂熟于心。在平时他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们进行课外辅导,每天16个小时都花在学生身上,忙的几乎没有时间吃午饭。“如此卖力的教课,旁人可能觉得我是自讨苦吃,不懂得享受生活。我却不这么想,每每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我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我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叶茂说。
图为叶茂利用晚自习为学生们辅导功课
“印象中总是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回到宿舍累得只想睡觉”。18届支教团,社工1201班的郭少云刚到学校便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高三、高一、初三年级的政治课教学,一周要上20节课左右。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被他安排的井井有条,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作为一名支教人,就要吃得下辛苦,扛得住责任。我的每一堂课都与他们的升学成绩息息相关,我必须认真对待!”也正是凭借这份认真和踏实,郭少云被评为2017年达坂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图为郭少云与四十中学高二学生进行学法交流
做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是每名支教团成员的初心。非师范生出身的他们脚踏实地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耐心为学生辅导,也因此支教团所带的班级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及老师的认可。
——“在最青春的年龄,谁对未来没有梦想没有憧憬呢?”
支教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偶尔也会碰到一些和你斗智斗勇的不学习钉子户。“有时候面对这部分孩子真的很沮丧,但是转念一想在这个最青春的年龄,谁对未来没有梦想没有憧憬呢,或许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双看世界的眼睛。”14届支教团,法学0801班的万思怡说。为了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外部世界,她在课余时间和其他两名成员通过业余团校、国旗下演讲等形式向孩子们描绘大学生活,讲述励志故事,激发他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景。“每次讲座后,都有许多学生围在我们身边,眼神里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图为万思怡为学生们开展“青春足迹”主题团学讲座
自此以后,支教团历年来持续开展了“青春足迹”团学讲座、道德讲堂、“和成长对话”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知理明义,加强道德修养,明确人生方向。
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一切宗教极端思想,16届支教团,机械1001 班的丁一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带领学生们排演了以反邪教为主题的话剧《归》,以丰富生动的表演形式告诉学生们要明辨是非,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话剧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陆续在全区各学校、社区巡回上演。
——“农牧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眼睛里藏着太多的渴望”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梦想着徜徉知识的海洋,但是成长环境的差异让这些孩子落在了起跑线后面。长期以来,支教团成员结合当地实际需求,积极联系社会资源,用真情温暖孩子们的内心。16届支教团,电气1003班的耿坤龙便是团队里的“大忙人”。他带领支教团陆续开展了“壹基金”温暖包捐赠,为当地的贫困学生送上过冬衣物和学习用品;举办图书捐赠活动并在当地成立华电图书角,累计募集资金达40000余元,圆了牧区孩子们的读书梦;借助西部游学促进会,带领一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到北京游学,感受世界之大,祖国之美,使他们树立走出家乡,励志成才的坚定信念。“农牧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眼睛里藏着太多的渴望。我们想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温暖和关怀,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耿坤龙说。
图为十六届支教团在当地开展图书捐赠活动,成立华电图书角
——“支教就是以心换心的过程”
18届支教团,测控1201班的林弘杨来到支教学校不久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他们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长得又高又帅,为人亲和风趣,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高崖子牧场学校的孩子们对林老师的普遍印象。“每天最盼望上的课就是林老师的汉语课,他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我们记住知识,也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是学生贾萨尔对林老师的评价。他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也要像林老师一样去到更远的地方,做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做一名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图为林弘杨为高崖子牧场的学生们补习功课
同样是这所学校,在19届支教团,电气1307班的冯佳豪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做卓勒德,由于体育活动时右腿受了伤,不便到学校上课。考虑到孩子学业已经耽搁太久,冯佳豪决定主动到卓勒德家里辅导他课业。于是每天放学后独自走上10分钟的山路,风雨无阻的志愿家教成了冯佳豪生活的常态。“当他第一次和我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时,我的心里很受感动。支教就是以心换心的过程,我们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冯佳豪说。
图为冯佳豪来到卓勒德家中辅导课业
——“把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教给我们的孩子”
近两年来,随着民汉合校的推进,各族孩子开始在一起学习生活。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教团协助当地教育局编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读本》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把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教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爱国情怀,健康向上的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19届支教团,电气1302班的杨子豪说。
“我把读本的内容以音频形式上传到网络,老师和同学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看到从前发音不标准的孩子们通过对照读本朗读练习,到现在能够和同学们的自如交流,我感到很有成就感。”19届支教团,网络1301班的梁玮轩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把大学的本领充分施展在教育局的各个角落,周围老师凡是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去找那个华电支教的娃娃,他肯定有办法”,他也因此被所有老师亲切地称呼为“啥都会”。
图为梁玮轩协助当地教育局工作
在平时,支教团成员利用社团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排练京剧戏曲、诵读经典诗词,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达坂城区“扎实中国根,做好中国人,共圆中国梦”文艺汇演中,支教团成员群策群力,承担了节目的选拔和排演工作,带领孩子们在舞台上惊艳亮相,各民族学生齐声朗读名家经典,唱响戏曲京剧,成了达坂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图为19届支教团协助当地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文艺汇演
——“孩子们的双眼不应因贫穷而蒙尘,他们应该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孩子们的双眼不应因贫穷而蒙尘,他们应该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18届支教团,电子1201班的王世佳依托专业所学,链接学校重点实验室资源,将大学开设的电力电子课程、机器人、航模等知识引入到达坂城,在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的科学实践课程,帮助他们打开了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图为王世佳带领孩子们展示制作的科技作品
自2016年至今,支教团成员协助当地管理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带领学生独立创作科技作品百余件,很大程度丰富了当地的科学实践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学识。“活动中心的课程越来越丰富,成了许多孩子的科学乐园”。20届支教团,实践电1401班的赵璐高兴的说。结合专业知识,她在周末为孩子们开设电力电子课程,手把手教他们焊接电路板,拼装机器人。就在前不久,由她和班级学生共同制作的“达坂城中学沙盘灯光秀”亮相达坂城区第八届教育科研月,炫酷的灯光效果震撼了每一个人。
同样是在今年,20届支教团,输电1402班的董思捷将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搬”进了学校,他在东沟乡小学开设了“创智课堂”,为孩子们定期开展科技实践课程。“我很喜欢这样的课,以前经常参加这样的比赛”,一名维吾尔族小女孩捧着亲手制作的手工国旗台兴奋的说。“看到孩子们课堂上认真创作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董思捷说。
图为董思捷在创智课堂上带领学生制作手工国旗台
——“支教这一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支教这一年的生活是我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看到了那么多身边的老师年复一年坚守在岗位,勤勤恳恳的工作和付出。看到了那么多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欣喜,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收获,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这些点点滴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在心里许下念头,那就是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十七届支教团,社保1101班的宋宇晴说。
——“初心在传承,明天会更好”
自第20届支教团赴疆以来,所有成员坚守各自岗位,在做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特长,为当地的教育发展贡献着力量。“创智课堂”项目的发起、“尚乐合唱团”的成立、“华电小讲堂”的开设服务着牧区孩子的成才梦,传承了历届支教团人的初心,那就是用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的明天变得更美好。
“志愿了一年,延续了华电学子的善心;奉献了一年,照亮了牧区孩子的明天;相守了一年,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情谊;奋斗了一年,激昂了青春的力量;艰苦了一年,磨砺了昂扬的意志...
感谢支教团,感谢华电。”
这是达坂城区教育局局长白亚丁写给支教团的临别赠言,也是每名支教团成员这一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西部支教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悉心培育的蓓蕾,如同每个人竭尽全力守护的梦想。从一开始的三名队员,到如今累计百名的支教学子,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青春足印。而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华电人。“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深深熔铸于每个支教团成员的内心深处,鞭策着他们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在奉献西部、服务边疆的实践中传递华电正能量,唱响华电好声音!
在未来,仍会有无数华电学子担起这份责任,将汗水和泪水洒在西部大地,将感动与温暖写满支教篇章,在天山深处将爱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