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教学历程,三十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年奋斗在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线,教过的班级四级通过率连年达到100%,又从大学英语转战到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每一种经历都不平凡,但在她口中,却仿佛自己平凡得如一颗尘、一粒沙。
严谨教学:与时俱进,潜心探索
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商静见证了英语系的发展,也是多年来学校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电脑和网络没有在课堂中应用的时候,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那时候信息量小,可供查阅参考的材料也比较匮乏。”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但当互联网普及到千家万户,普及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使普通的多媒体教学也失去了光彩,也因此,教学方式再次迫切需要改变。如何吸引学生,成了每个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静认为不应该将重点只放在输入上,而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她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教学,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为了改变教师输入与学生产出呈“倒三角”的学习模式,她通过多次尝试,应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教学理念,并汲取国外教学的优点,确定了三次课堂授课加一次课堂讨论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她坦言,在计划实施之前,曾十分担心学生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会不会在小组讨论中无话可说,会不会不用英语进行交流。令她惊喜的是,在课堂上,学生们欣然接纳并热情高涨地用英语交谈,思维活跃,课堂反映极好。在每次讨论课结束后,商静都会仔细翻看学生们的学习反思日志,然后自己再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她欣喜地看到,学生为了能在讨论课上言之有物,课前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课上通过热烈的讨论和分享,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批判看世界:人生无标答
“就如你喜欢红色而我喜欢白色,许多事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在采访过程中,商静曾无数次提到“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考试的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限制于传统考试模式之中,注重追求“标准的唯一”答案。而在学术研究之中,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凭借活跃的思维,充分的想象力去不懈探索,尤其在语言类学习中,理解不同往往结果就不同,谁又能说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呢?
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仍有正误之分。恰如前一段时间的翟天临事件,商静多次强调“学术精神”与“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若无学术道德为基础,再高的学术成就也如同空中楼阁,随时面临坍塌的可能。而学术精神,更应该伴着每一个在学习道路上不懈拼搏的前行者,坚定信念,照亮前路。在一次批阅学生关于名著理解的小论文作业时,商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如此巨大,是否有学生直接复制粘贴,敷衍完成作业呢?于是她逐句逐段地搜索查找,将论文里从互联网上“借鉴”拷贝的部分用表格统计并标明出处,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正是这样认真而严谨的态度,使得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正如她所言,学习成绩可以不够优秀,但学术精神不可或缺。学术研究的路上,只有坚持,没有妥协;只有钻研,没有利益。
敬业爱生:做教师要对得起良心
谈及自己获得的“我身边的好老师”称号,商静露出了由衷的微笑。她表示获得这个称号的老师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治学严谨、为人诚恳、工作认真,对待教学一丝不苟,都能很好地平衡所有的工作。
除了教学以外,各种的教研、科研任务,照顾家庭的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忙碌,她都坚持认为,充分认真的备课是最重要的。她直言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做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就是要对得起学生”。她反复提到,脚踏实地地做好教学工作是自己理所应当的责任。她对教育工作充满敬畏和奉献,对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倍感满足和幸福,这是她始终坚守的初心。
在教学过程中,商静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和蔼可亲,亦师亦友。在网络还不普及的时候,她发现流行的英语歌曲经常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在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教学生唱英文歌曲。短短几分钟的学唱活动,却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于课堂的专注。对于教学的反馈,她也十分注意。有的学生反映教材中的生词比较多,在平时没有足够时间将课本消化好,她就放慢教学节奏,多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内容。对她来说,在教学中的最高荣誉就是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和知识的获得。
在其他方面,她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刚开始实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改革的时候,很多老师并不熟悉网站的操作。商静便义务地担任平台管理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默默奉献。这是个繁重的任务,需要管理大一大二所有同学和老师的平台账号。但她并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努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没想到要获得回报,就是觉得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发扬。”提起这段经历,她的眼神变得坚定有力起来。
坚持兴趣:意外的收获
谈及在泰国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和慰问,商静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去泰国之前,她曾在孩子课外学习时接触过古筝。因为觉得弹起来好听,便慢慢产生了兴趣。后来在华东师大参加培训的时候,刚好看到了教习古筝的广告。她觉得,与其虚度夜晚,不如学习些感兴趣的东西。一有空闲,她便会坐在琴室里从早八点一直弹到晚八点。十二个小时的练习,在她看来是对于一点小爱好的任性与偏执,但其中的艰辛与劳累也可想而知。
“其实当时练的时候只是出于对指尖流淌出的美妙旋律的一种沉迷与向往,谁也不曾想到居然成了幸遇总理的契机。看来没有白费的努力,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外派到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她仍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兴趣,不断练习弹奏古筝。当李克强总理前来参观时,她因有古筝特长而被派为孔院代表,得到了总理的接见和鼓励。
对商静而言,“我身边的好老师”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监督。带着这个称号,她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千万教师一起,用自己口中的平凡,做着好不平凡的教育事业。
商静,副教授。我校英语系翻译教研室教师,泰国清迈大学语言学院兼职笔译。主讲课程有英美文学导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旅游翻译、现代汉语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兴趣为翻译学和英语教学。曾获学校第一届“我身边的好老师”及“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