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淑红 供稿单位: 发布时间:2013-12-25
浏览次数:
刘吉臻校长在《强校之路》序言中提出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当学校在建校百年的时候,华北电力大学能够屹立于世界强校之林,真正实现华电人的强校之梦!”在庆祝学校建校五十五周年师生文艺晚会上,刘吉臻校长又通过形象的比喻对“华电梦”做了进一步阐述:中国的大学如同远洋出海的一个舰队,华电可以不是旗舰,也可能不是最强的航空母舰,但是肯定的是一艘非常有力量的战舰。
华北电力大学要力争成为中国高校第一方阵中的一所特色鲜明、战斗力强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舰,吹响了新时期华北电力大学奋进的号角,描绘出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上日程表,大学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成为倍受关注的话题。这些最新动向与学校强校之路的目标如何结合?强校路之路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关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应该从哪里着手?这些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每一个华电人深思。
强校路上 制度先行
从历史看,一个伟大国家或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的设计,依靠制度的力量,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同核撞击,产生核反应和核聚变,从而释放个人的力量,更好地凝聚集体成员的力量,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中国近三十余年的发展成果,也来自于改革与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在《大国崛起》中这样评论:“所有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他认为,大国崛起的前提是其自身内部的强大,而这种强大来自于国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制度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之际,制约学校发展的不再是规模和数量,而是质量和效益,是学科的交叉融合、高层次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力、在国家政策制定上的话语权、对行业的支撑和引领等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坚持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以学校自身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对现有资源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释放组织和人的潜能,激发创新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标志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已经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摸索。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现代大学的制度根基,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核心,着力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的制度框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术生命成长,释放学术潜力,实现学术和科研的创新。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重大改革的形势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决定新一轮高等教育格局的重要砝码。在这场高等教育竞争中,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竞争的起点,如果输在起跑线上,后面就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尊重利益诉求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关键问题是以制度的形式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形成各种权力的相互制衡。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大学就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机构,这些利益相关者由与大学有利害关系的人或群体组成。如我国大学的利益相关群体就包括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校友、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与此相对应,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就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其他利益群体权力等多种权力共同组成。其中,大学的政治权力通过校党委会的集体领导来实现,大学的行政权力通过校长来实现,学术权力通过以大学中的教授为主的教师来实现,民主权力由师生员工通过教代会、学代会来实现。当前出现的教而优则仕、职称评聘不公、学术资源不公、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等问题,就是行政权力过分侵占其他权力导致的结果。权力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势必造成各利益相关群体缺乏对大学目标和任务的认同感,影响其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必须从权力的合理配置入手,正确处理好学校党委、校长、教授、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要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学院放权,赋予学院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院的办学主动性;进一步向教师放权,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向学生放权,调动学生支持学校发展的民主参与性。只有通过对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权力的运行方式,才能促进各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目标的高度认同,形成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生动力。
凝练项目 探索特色内部治理结构
党委书记吴志功指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加强项目凝练。项目是具体化的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抓手。凝练项目,就是结合世界标准、中国特色、学校实际,把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变成各级干部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任务。设计模式就是结合世界的和历史的经验,探索出实施项目的路径,模式对一个项目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制定政策,这里的政策就是策略和方法,制定出合适的政策、策略,是确保项目实施的关键。同样的一个项目,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政策。正所谓改革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管理体制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新世纪之初,刘吉臻校长在“1212”工作思路中,把管理体系提到与学科体系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实现了划转教育部管理、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校部划转北京等重大管理体制的跨越,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在学校内部,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贯彻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决策制度,积极推进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实施以绩效为核心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能进能出的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强化教代会在民主监督、科学决策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已经成为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应该在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以项目为抓手,有模式,有政策,有思路,全力推进。最紧迫的任务是制定大学章程。大学章程除了体现党和政府对现代大学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之外,更要突破“千校一面”的形式,注重凝练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让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成为学校规范的共识。诸如我校“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十六字办学方针、“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大人才”发展战略、教代会的成功做法等都可以在大学章程中有所体现。
大学基金会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自主权的扩大,意味着高校的筹融资能力对高校的生存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着力在拓宽筹融资渠道、深化大学基金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增强大学基金的运作等方面做出创新;另外,要借国家各种政策导向的东风,在积极申报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训等过程中,按照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基本原则,尝试摸索出一套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真正给予学者专家在学术事务上的决定权和自主权;要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在反映社会需求、维护学校形象、实现大学与社会对接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在完善大学理事会参与学校事务的体制机制、大学理事会的实质化和常态化运作等方面做出探索;此外,在明晰学术委员会职责权力,建立强有力的学术权力系统、以“大人才”战略为统领,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制度环境等方面,都有可能探索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功路径。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正在悄然之间决定着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谁能在这场竞赛中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下一轮角逐中胜出。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成为强校之路上的排头兵,引领华电这艘强力战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开启华电梦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