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大学四年的生活总是匆匆流逝。在经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时,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适应期和迷茫期,所以在进入大学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挥霍青春的人并不在少数。而及时度过迷茫期并确立新的目标则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保研”这一目标就为许多人所认同并为之努力。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保研”,我们联系到了成功保研浙江大学的能科1201班李思敏同学和保研本校的水电1202班龚一莼同学。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脚步,一同回顾她们的保研之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两位被采访者都是在大三时才开始有了“保研”的打算,但这条路上的竞争相当激烈。她们表示面对这样的竞争,要想脱颖而出,绝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而需要全身心应战。两位学姐的成绩虽然在本专业内还是很靠前的,但她们深知要想保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尽可能增大保研的可能性,在大三课程很紧的情况下,学姐们开始着手各类竞赛。为了竞赛她们可以每天讨论到凌晨,为了拿出满意的答卷而连续通宵,为了一个机会再三地向老师申请,不怕被拒绝,不怕得不到认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必备因素——竞赛
众所周知,“保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据规定,专业成绩在前3%的才可以依靠成绩“保研”,成绩在专业前25%的学生才有保研申请资格,而保研名额仅有8%。为了扩大优势,竞赛自然是最明智的选择,但要想在竞赛方面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自己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积累,因此平时的课程学习一定要重视。学姐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的竞赛项目很多,首先要弄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项目,尤其要考虑到项目的持续时间和赛程安排。
李思敏学姐曾在大三时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荣获国际一等奖,她说:“其实很多比赛在考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验我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在比赛期间学校图书馆能用于参考的书籍都会被尽数借阅,我们要尽可能让身边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龚一蒓学姐也拿到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国际二等奖,并拥有一个软件的专利。此外两位被采访者还一同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谈到竞赛中导师的作用,学姐们认为竞赛不能只依靠老师给自己提供简单的项目,自己有创造性的想法才能得到认可。有了想法,还须及时与队友交流并向老师请教其可行性,思维碰撞下会迸发出更加耀眼的火花。
经历过,便无悔
起初,学姐们也并没有能够成功“保研”的把握,但她们抱着“努力过,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的心态,一步步稳扎稳打,踏实向前。回忆起“保研”的那段日子,学姐们是自豪而又坦然的,那是一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即使失败,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的积累,而“保研”的这一段历程恰恰能磨炼人的意志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各项技能。
倘若成功,勿失方向
想必大家曾见过诸如“已经获得保研名额的同学在度过了忙碌的日子、失去了紧迫感后整日无所事事”的例子。而我们的被采访者则表示虽然拿到保研名额后的生活相较从前清闲了许多,但每每看到他人那一份份无比优秀的简历,便会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因此也不敢就此松懈。她们认为“忙”能增加自己对于时间的紧迫感,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方不辜负四年的大学时光。
近两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得益于两位学姐温和的性格、阳光的笑容以及她们耐心细致的讲述,笔者与两位被采访者一同度过了这一段难忘的时光。相信她们的经历也会给更多想要了解“保研”、参与“保研”的同学带来不小的帮助。在此笔者也祝愿每一位参与“保研”的同学都能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